12月27日—28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承担的深海装备青年科学家沙龙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3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沙龙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王鸿东教授、中国舰船研究院计方研究员担任执行主席,上海交通大学郭孝先副研究员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哈尔滨工程大学倪宝玉教授以“极地环境对船海装备开发的技术挑战”为题,详细分析了极地环境在感知预报、安全航行、信息保障、动力及材料等领域对船海装备开发的挑战。与会人员就水下环境可靠探冰、极地LNG船开发等进行提问交流。王鸿东教授作“极端海况无人舰艇安全航行控制研究”报告,详细分析了环境感知、航路规划、运动控制等技术研究进展,介绍了平台大型化、多航态跨域和高海况等研究趋势。与会人员就光学波浪感知、跨介质装备技术等进行提问交流。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卜淑霞高级工程师以“极端环境下船海装备总体性能预报和评价的挑战”为题,分析了高海况等极端环境下船舶设计、性能预报评价和装备定型鉴定等关键技术问题。与会人员就人因设计、决策可计算等进行提问交流。
自由发言环节,青年科学家们围绕面向未来的海洋装备设计理论与方法、极端环境对海洋装备开发的技术挑战等展开了热烈讨论,结合各自的研究专长,提出诸多创新性的见解。对话交流环节,中国舰船研究院原院长刘郑国等3位专家与青年科学家们进行了探讨交流。
与会青年科学家一致认为,发展深海、极地、高海况等极端环境下的装备技术是强国激烈竞争的科技制高点,是我国形成非对称优势的突破口,随着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给深海与极地工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深海与极地工程装备的智能化和无人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建议要加强体系布局深海、极地等极端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健全有关领域的治理法规,强化重大科技任务的顶层设计,加速推进深海重大装备的预研工作,不断提升产业链条自主可控能力,积极培育深海、极地工程装备产业业态。
会后,青年科学家们赴中国舰船研究院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加深对舰船装备发展的认识与理解。